3月30日上午,由中山市香山工業文化研究院主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指導、中山火炬職院承辦的“從香山到中山——百年中山的工業和文化”座談會,在我校立德樓順利舉行。
廣東省僑辦原主任、河源市人民政府原市長、中山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吳銳成,中山火炬高新區原黨工委副書記葛志斌,我校黨委書記鄒鑫,中山市科協二級調研員海春生,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歷史學會副會長胡波等出席座談會。
鄒鑫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座談會的召開,是中山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為中山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匯智獻策的務實之舉。他結合中山的產業發展和火炬高新區的歷史沿革,圍繞我校獨創的“兼職教師政府津貼”制度、專業優化升級的“深海探珠”工程、“黨建鑄魂+特色育人”品牌、“四鏈六聯”鏈上黨建實踐等品牌項目,全面介紹了我校的辦學特色和發展成果。
鄒鑫表示,火炬職院20年累計培養4萬多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獨創的“院園融合”職教模式正為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等“新十大艦隊”提供支撐。工業是職業教育的土壤,也是思政教育的富礦,我校將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以香山工業文化研究院為重要陣地,及時將工業文化研究成果教材化、課程化、場景化,讓教育家精神、企業家精神雙向奔赴、協同育人,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培養出更多“明大德、承匠心、懂工藝、精操作、能技改、善管理”的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胡波表示,工業是中山的根與魂,從香山到中山的百年歷程,本質上是敢為人先的工業文明演進的過程。這場座談會既是對中山百年工業文化基因的交流,也為新成立的中山市香山工業文化研究院錨定了研究方向。
座談會上,與會嘉賓高度評價香山工業文化研究的價值。
廣東省僑辦原主任、河源市人民政府原市長、中山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吳銳成回憶起20世紀90年代中山經濟總量不斷上升到全省前列的過程,并表示“研究工業文化要剖析制約發展的深層癥結。”他建議研究院關注“政企協同度’‘“產業延續性”等課題。
中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四級調研員侯國強表示:“香山工業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山工業文化與工業經濟融合發展邁入新階段。希望研究院堅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原則,不斷挖掘中山工業文化底蘊,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通過實地調研、課題研究等方式,為中山工業旅游拓展、工業遺產活化等領域提供智力支撐。”
中山工業的厚重底色,在座談會上被反復提及。“農機二廠曾是全國農機戰線‘兩面紅旗’之一,當年連越南、老撾都派留學生來學習。”火炬高新區原黨委副書記葛志斌以親歷者身份回溯歷史。他提到,20世紀80年代中山以威力洗衣機、小霸王學習機等國企民企崛起,成就“廣東四小虎”地位,背后是“既要敢闖敢試,又要專業深耕”的文化基因。
讀懂中山過去為何能“起”,才能明白未來如何再“興”。活動當天,中山市香山工業文化研究院完成授牌及首屆理監事會聘任。這個由政、校、企三方共建的智庫,既承載著解碼百年工業基因的使命,也肩負著為“制造業當家”戰略提供文化支撐的期待。
我校黨委副書記元維社,中山市工商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譚文輝,中山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馮福祿,中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四級調研員侯國強,中山市民政局四級調研員蔣森,香山文化研究會原會長申群喜,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士倫,以及來自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藥科大學、中山市委黨校、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中山職業技術學院、中山日報、廣東香山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美味鮮調味食品有限公司、中山欖菊日化實業有限公司等單位的領導嘉賓和專家學者參加座談會。
了解一下:中山市香山工業文化研究院于2024年12月正式成立,作為中山工業文化的研究機構,得到了主管單位中山市民政局及中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大力支持,并由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廣東香山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美味鮮調味食品有限公司、中山欖菊日化實業有限公司、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以及中山市問道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發起。
本次座談會是中山市香山工業文化研究院舉辦的首場文化交流活動,旨在回顧百年中山的工業發展歷程,探討香山文化對中山工業的影響,展望中山工業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推動中山工業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工業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編輯:鐘嘉妍
責編:徐恒濤
總編:樊向前
部分素材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