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腦科學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著包括教育在內的人類活動各領域向網絡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快速演進,在社會、經濟、教育、科技等各方面,都能看到數字化、信息化所帶來的巨大推動力。我國也充分認識到了信息技術對高等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辦學體系的深刻影響,陸續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綱領性文件,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持續強化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以數字化改革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要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但如何更好服務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戰略,如何構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需要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仍是高等教育界亟待研究和應答的問題。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路徑。國內外經驗告訴我們,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能極大地推動教育生態重構、教學范式轉變、治理能力提升,有效促進高等教育守正創新。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戰略新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的智能增強時代正在加速到來,高等教育也正向著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智慧育人時代邁進。浙江大學在教育數字化的實踐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人才培養更加契合數字化時代社會發展需求。本文以浙江大學的探索與實踐為例,分析教育數字化改革的新趨勢與關鍵舉措,為構建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提供參考。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教育數字化改革新趨勢
當前,教學與管理是教育數字化轉型需要瞄準的兩個主要領域,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所形成的變革應滲透并參與到教學、學習、研究等各個方面。2017年,浙江大學啟動“網上浙大”數字時代新式辦學空間建設,統籌運用數字化思維和數字化技術,對手段工具、組織流程、體制機制進行系統化重塑,系統打造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學科發展、全球開放和學校治理“網上浙大”五大空間。基于浙江大學的實踐,本文認為,教學模式、教學環境、管理服務是教育教學數字化改革最為關鍵的三個要素。
1.推動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學習模式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通過《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宣言。宣言指出: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世界,高等教育顯然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視角和新模式。要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把學生視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負責的參與者。這是“以學生為中心”首次見諸聯合國機構的正式文件。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普及,高校的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改革的焦點逐漸由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換。在新的教學形態中,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支持者、引導者,學生是合作者、探究者、發現者,雙方交互耦合、教學相長。
由于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階段是學生從青春期走向成人期、培育學生完整心智和完美德性的重要時期,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是探究自然與社會規律、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需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幫助學生做好從基礎知識學習進入“高深學問”探究、做好傳承和引領人類文明與價值的準備。因此,高校建立“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成為必然趨勢。
高等教育的數字化升級轉型是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卓越教育體系的有效路徑。高等教育數字化可以持續推動知識體系的更新迭代、教學設計的升級優化、教學方法的變革創新,使教育過程充分匹配學科專業新進展、產業發展新需求、人才培養新目標。借助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思維,自主建設、匯聚學科專業最前沿、最優質的教學資源,積極營造沉浸式、情景式教學環境,強化自主式、探究式、協作化教學實踐。在遵循基本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把學生作為各項教育活動的重要主體,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學生的成長性和發展性,圍繞學生的中心地位進行資源配置,為學生提供多元選擇,讓資源和學生主動性迸發出最大的活力與潛力。
當然,教育數字化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取代,二者各有特點和不同的適用面,教育數字化改革應堅持與傳統教學模式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的發展邏輯。在教育理念上,確立“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本真追求;在教學模式上,注重線上線下融合的形態重塑;在環境條件上,加強泛在、多元的新型教學建設。
2.推動建設虛實融合、內外融通的新型教學空間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教學空間已從單純物理空間逐漸向線上線下結合、智能化功能不斷增強的智慧教學空間拓展。廣泛集成智能感知與智能控制、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精準分析和科學管理等智能輔助功能,實施跨時空、多元化、開放式的泛在教學實踐活動,建立師生交互、人機交互的教學新常態。
推進教育數字化,需要系統改造教學環境,加快建設一批智慧教室、智能實驗室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空間,有效整合虛實融合的感知交互新技術手段,為教學模式變革提供有力的實體環境支撐。要深入實施基于教育數字化的教學改革,還需要全面加強新型教學資源建設,多渠道豐富優質教學資源供給。充分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開環教育體系、鏈接育人資源,建立自主建設和鏈接整合相結合的高等教育資源雙融雙促發展新模式。內部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庫、MOOC課程、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課程、新形態教材、虛擬仿真教學(實驗)系統、科教協同服務平臺等教育數字化硬核基礎建設,支撐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高質量開展,并推動優質數字資源的對外輻射共享;向外對接紅色革命基地等的鑄魂育人資源、融合重點企業或產業的創新實踐資源、鏈接全球頂尖高校的優質課程資源,打破傳統教育的校園邊界,為師生提供更多優質資源供給。
3.推動完善基于數字化技術和思維的管理服務機制
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思維已成為推動人類生活、工作和思維變革的巨大力量。高等教育管理服務也迫切需要統籌運用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思維,加強對教學信息的感知采集和分析利用,構建更加科學、精準、高效的高等教育發展和治理機制。
在教學評價方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學生學習成效作為衡量教育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學習成效不應局限于課程成績的終結性評價,需要借助教育數字化優勢,構建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質量評價導向。在指引幫扶方面,“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共識,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但由于教育過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特點,學生成長也存在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且與社會因素交織,必然會有學生出現學業、心理、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困難。如何借助教育數字化技術,為出現困難的學生提供安全預警、成長指引和精準幫扶,是落實“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理念必須回答的問題。在管理服務方面,通過對大數據的綜合利用,提高決策的整體性和科學性,提升服務的精準性和高效性,健全規則化與個性化相統一的制度體系,形成嚴管與厚愛相結合的管理服務機制,是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舉。
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要扎根中國大地開展實踐探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浙江大學順應時代發展,在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進程中,全鏈路夯實數字化底座,系統深化教學改革,不斷完善管理服務體系。
1.全鏈路夯實數字化底座
浙江大學通過系統改造教室功能,全鏈路、一體化建設“學在浙大”課程管理平臺、“智云課堂”線下教學直錄播平臺、“浙大釘”線上教學平臺和浙江大學在線考試平臺,配套建設高并發混合云、千兆到樓百兆到戶的高帶寬網絡、高安全網絡感知和精準防御系統,為教育數字化的高質量開展奠定堅實的支撐底座。
“學在浙大”是一個全過程、交互式課程管理服務平臺,用于支撐課程建設、教學資源配置、授課、作業、答疑、課堂管理、課堂小測等全鏈路教學實踐活動,支持在線教學、移動學習、混合教學等多種模式。平臺連通教務管理系統和人事管理系統,信息主動推送至學生工作管理部門。
“智云課堂”是與智慧教室配套使用的課程直錄播平臺,可對線下課堂實現線上直播、自動錄播的無感連接,滿足學生對同時異地、異時異地學習的不同需要。自2020年初至2022年9月,學校已完成所有教室的功能改造,實現所有線下課程的自動直錄播。
“浙大釘”是針對浙江大學實際需要定制的線上教學平臺,于2020年初研發完成,可靈活開展線上直播、交流研討等教學活動。經過不斷迭代,可做到在2小時之內實現全校課程線上、線下教學的無縫切換,確保突發狀況下全校教學秩序、教學活動的平穩有序開展。此外,學校于2022年還全新打造了專業化在線考試平臺。該平臺支持多教師的線上協同出題、組卷、閱卷功能和雙機位監控、自動人臉識別、異常行為自動監測提醒等智能輔助監考功能,并可開展基于教育測量的試卷和考試結果分析,形成對教師、學生的及時反饋。
2.系統深化教學改革
學校通過持續推進培養方案優化、教學方法改革、優質資源匯聚等工作,著力構建以數字化為特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卓越教育體系。
持續優化培養方案。圍繞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通過降低總學分,在培養方案中設立個性修讀模塊、跨專業模塊、專業方向模塊等,為學生提供科學的、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面向行業產業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能力維度,以“四新”為引領,持續優化知識結構、強化實踐教學,構建專業核心知識圖譜,打造高水平的專業核心課程群,使教學內容充分反映數字時代新特征、學科專業新進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新需要。設置信息技術相關知識、技能及倫理等方面的課程,加強全體學生信息素養,提升應對未來社會變化和挑戰的能力。
加強教學方法改革。依托“學在浙大”“智云課堂”等平臺,利用優質在線教學資源,積極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的應用,優化教學設計,合理分配線下和線上教學學時,增加課外學習時間,實現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利用教師數字駕駛艙,將課堂實時數據反饋給教師,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成效和學習情緒,進行針對性調整。開展大規模同屏跨域教學,實現跨校區直播課堂和“慕課西行”,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利用元宇宙技術舉辦全球暑期學校,2022年有來自81個國家和地區的350余所高校近千名學生參與其中。
匯聚優質教學資源。學校系統推進全英文課程、MOOC、虛擬仿真教學項目、課程思政數字化資源庫等教學資源建設,所有開課課程均在“學在浙大”建課。近3年,先后引進卡內基梅隆大學、杜克大學等海外高水平全英文課程134門次。與華為、網易等企業合作,共建課程31門、完成眾智任務340多項,將業界前沿通過課程、實踐等方式引入學校。此外,為了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格局,學校堅持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為每一位學生創造海外交流的機會。
3.不斷完善管理服務體系
學校通過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打造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學生工作系統、完善數字化管理機制等工作,著力構建更加科學、精準、高效的高等教育管理服務體系。
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針對教師和課程,實施基于數字循證的教師和課程評價,構建全面觀測分析課堂教學的“數字循證評價”體系,形成教師教學和課程的數字畫像,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課程質量的提升。針對學生學習,探索實施面向學習側的教學改革,借助“學在浙大”等平臺,提高課前準備、課中學習、課后拓展等學習要求,通過強化探討互動、總結表達反思、階段性測試等方式,開展對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等過程性評價,降低終結性評價的權重。目前,學校率先推進了量大面廣的公共基礎課程實施過程型評價。
打造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的學生工作系統。該系統連通教務管理、“學在浙大”等平臺系統,為學生開設“數據福袋”,整合學業成績、學習過程、體育運動、評獎評優、志愿服務等有關學生學業、資助、行為的多方面數據,形成學生的數字檔案,拓展學生行為分析、學績監控、安全預警等應用,為學生學業、心理、生活和成長規劃提供指引和幫扶。
進一步完善數字化管理機制。通過建設數據中心,實現各業務系統數據的匯集和共享,消除數據孤島,建立更加精準的教育決策機制和教學管理服務體系。堅持“數據多跑路、人員少跑腿”的思想,開展“最多跑一次”的業務流程重構,完成“入學一件事”“畢業一件事”等專項流程再造,將以往涉及多個部門、多個平臺、多個流程的事項縮減到學生只進“一個系統”,只填“一張表”,實現“一網通辦”和“一秒智辦”,致力于加強教育數字化背景下的治理能力建設。
此外,為了加強數字化改革的統籌謀劃,學校先后發布了《浙江大學“十四五”信息化建設規劃》和《“十四五”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規劃》,擬定了《浙江大學教育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出臺了系列關于網上教學、線上考試、對外交流等教育數字化實踐的管理規范,有效指導各類教學活動的規范化開展。
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是長期的、漸進的、發展的過程。從長遠來看,做好前瞻性的頂層規劃,圍繞改革的核心要素,明確重點路徑和突破口,全國高校都能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教育數字化改革之路,為加快構建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全面提高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能力提供強大的源動力。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