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二十載特色發展,二十載歲月流金。今年是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20周年校慶。二十年前,學校孕育于“國家火炬計劃”,由中山市人民政府舉辦,委托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創造了“當年申報、當年獲批、當年招生”的高職奇跡。
“火大”記憶,歷久彌新。今天,我們開啟【“火大”記憶】專欄,通過重新展示建校20年以來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文和圖,回眸辦學歷史,彰顯“火大”師生創業精神,同時展望更美好的未來,勉勵當下的我們守正創新、堅定前行。
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2009年6月《中山商報》對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和成效的新聞稿——
一專業一特色:火炬職院培養“色”“才”兼備的技術人才
文章來源:中山商報 2009年6月8日 作者:記者林燕英 通訊員陳小明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學院人才培養工作質量的關鍵。2008年,結合火炬區的園區優勢和學院發展需求,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1+1+1”人才培養模式。據火炬職院相關負責人介紹,“1+1+1”人才培養模式指學院培養學生時間共三年,其中累計1年時間在學院學技術理論、累計1年時間在院內實訓基地“邊學邊練”、累計1年時間到企業參加職業崗位技能綜合實踐(其中包括2個月的技能考證培訓、1個月的適崗實習、3個月的生產性頂崗實習、3 個月的就業性頂崗實習)。
“學院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擁有過硬的技能”,火炬職院介紹,“要教會學生做人,學生進入火炬職院第一年,就要開始接受綜合素質培養”。記者了解到,為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火炬職院對課程體系也進行了改革,除了加強對學生的理論培養外,還充實了選修課內容。學院通過實施“名師”進校園工程,創立和充分運用了“大師”效應的教育思想。學院先后聘請了市政府、市政協、市委宣傳部、香港大學、北京市科協、市社科聯、市文聯、北京齊白石研究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30多人為學院的客座教授,為學生舉辦社會、哲學、歷史、藝術、美學、繪畫等多類講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學院還介紹,采用多管齊下的方式培養學生素質是火炬職院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為此,學院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創新性地實施了“三證書”制度,即學生必須持畢業證+技能證(職業資格證)+素質證(學院特有)才能畢業。據了解,火炬職院的學生素質證書考核內容分6個部分: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文體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與其他。學生每參加以上6方面的活動,經過學院有關部門審核后可獲得分,得分累計達到學院的要求,就能獲得素質證書。
關于不同專業學生的具體培養,火炬職院在提出“1+1+1”的人才培養模式總原則后,讓每個系根據自己系的特點制定相關的培養計劃。學院在培養人才上不要求每個專業模式是千篇一律,但是每個專業培養學生的核心都離不開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技能水平。
記者了解到,按照學院人才培養思路,火炬職院的27個專業均制定了人才培養的方案。如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工學五合、廠校一體”;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崗、證、課”三位一體;生物制藥技術專業“一主線、兩強化、三突出、四結合”;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產學結合、實訓室加工作室”等。
據了解,火炬職院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特色開展菜單課程,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技能跟崗位對接,才能讓學生盡快適應崗位的需求。如包裝印刷、光機電一體化、電子工程、生物醫藥等學院骨干專業,其職業崗位的核心是以操作技能為主,學生對其崗位技能的掌握主要借助于相應的器械、設備、裝置,實驗分析儀器等,為此,這些專業就要加強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訓。而學院為了配合這類專業培養人才,在院內建設一批實訓基地。記者獲悉,這幾年火炬職院相應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了12個院內實訓基地;同時和行業、企業合作,利用行業企業的資金合作建設院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先后與光大光學有限公司共建“光大光學實訓工廠”,與富山模具精工有限公司共建“富山模具實訓工廠”。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內工廠的建設,為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供了保障。
另外,學院表示,對于國際經濟和貿易、市場營銷等專業,培養學生的模式側重點在于鼓勵學生考證,這些不需要機械操作的專業,學院跟相關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崗位工作環境,讓學生掌握崗位所需的經驗。
記者了解到,為了鼓勵學生多考證,火炬職院設立了多個證書的考點。目前,勞動部門頒發的證書該學院都設置了考點,另外學院還開設了微軟、華為等企業以及行業證書考點。而為了幫助學生考取更多的技能證書,火炬職院各個系都開設了相應的培訓課程,幫助學生提升通過率。火炬職院經濟管理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研室主任告訴記者,該系學生報名參加報關員、報檢員等類型考證,絕大部分都一次通過,因為系里開設了一系列的配套課程,平日就教給了學生專業考證知識,提升了學生職業素質。
編輯:鐘嘉妍
責編:朱俊
總編:樊向前
(注:本文編輯后與原文有所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