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載特色發展,二十載歲月流金。今年是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20周年校慶。二十年前,學校孕育于“國家火炬計劃”,由中山市人民政府舉辦,委托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創造了“當年申報、當年獲批、當年招生”的高職奇跡。
“火大”記憶,歷久彌新。今天,我們開啟【“火大”記憶】專欄,通過重新展示建校20年以來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文和圖,回眸辦學歷史,彰顯“火大”師生創業精神,同時展望更美好的未來,勉勵當下的我們守正創新、堅定前行。
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2011年9月《南方日報》報道學校創新合作機制和培養模式助推經濟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宣傳稿——
——國家骨干高職建設院校中山火炬職院創新合作機制和培養模式助推經濟社會和學院發展的“雙轉型”“雙升級”
來源:《南方日報》 2011年9月30日 通訊員:陳小明、鐘嘉妍
2011年9月17日上午,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2011級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開營儀式在學院體育館隆重舉行。據悉,該校2011級新生,全部是3A分數線以上的考生,報到率達90%,比去年提高10個百分點。學院歷屆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9%以上,并且通常一名畢業生同時有3個崗位可供選擇。當眾多職業院校都陷入招生就業“兩難”的尷尬境地,到底是什么促使火炬職院實現招生就業“進出兩旺”的良好局面呢?
作為國家骨干高職建設院校和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國家試點,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在致力培養企業一線基層精英的過程中,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改革辦學體制機制為動力,以推進校企合作為抓手,以努力提高就業質量為導向,以緊密配合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為宗旨,探索出一條協同創新、內涵發展、面向市場、花小錢辦大事的高等職業教育之路。
一、以構建董事會治理架構為契機,從一元主體向三元主體轉變,將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中山高新區通過建設七大工業園區和組建六大區屬總(集團)公司,對產業進行歸類聚集,實施公司化管理,形成了“一公司、一園區、一產業(群)”的發展格局。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工業園區,成立由區管委會、區屬六大總(集團)公司、學院三方組成的董事會,搭建政、校、企“三元主體”辦學平臺,推進合作辦學。董事會成員單位負責人兼任董事,參與學院發展方向、辦學定位、專業設置、實訓基地建設、招生、就業等重大事項的決策,強化了辦學的市場導向性,并通過“學院對接區屬總公司、教學系(部)對接工業園區、專業(群)對接產業(群)”與市場緊密聯系,根據園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動態調整專業設置,根據企業技術進步適時優化課程內容,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融入園區經濟發展的全過程。
據火炬職院教務處介紹,學院現有的電子工程系、生物醫藥系、包裝印刷系、裝備制造系、信息工程系、現代服務與管理系、光電工程系七大教學系部與中山高新區的電子、健康科技、包裝印刷、(臨海)裝備制造、綠色食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技術成果產業化七大國家級產業基地緊密對接。例如,對接臨海裝備制造基地,新組建了裝備制造系;隨著LED新能源光學產業的蓬勃發展,新成立了光電工程系;適應船舶制造業的需求,開設數字化電焊專業;針對物聯網的普及,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依托臨港經濟,開設現代物流專業。
中山作為全省四個物流示范城市之一,到2020年將初步形成與保稅物流中心功能互補、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保稅物流中心。火炬職院緊密配合中山保稅物流產業的發展,保證專業發展方向符合產業的轉型升級,構建專業嵌入產業、產業哺育專業的實體化課程教學模式,不斷深化物流管理專業與專業群的建設。目前,該專業正配合現代物流業的轉型升級,從保稅物流企業的崗位分析入手,提煉每個崗位能力要求,同時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以物流行業標準指導教學。“學院的物流專業與產業實現了‘六個融合’”現代服務與管理系物流管理專業教研室負責人說,“即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融合,教學模式與工作現場相融合,課程體系與工作過程相融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專業教師與能工巧匠相融合,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據悉,該系已與40多家相關企業簽署合作協議,立足中山保稅物流中心和保稅物流企業,以保稅物流方向為建設重點的物流專業建設,帶動物流管理、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等專業群的共同發展。
二、以 “三三五”組合機制為核心,從單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轉變,構建工學有序交替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董事會治理架構下,校企協同推進教學管理和組織形式創新。廣東省委政研室將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概括為“三三五”組合機制。“三三五”人才培養組合機制的推行,實現了“多學期推進,分階段實施”的工學有序交替。一是將學生的三年學習時間劃分為“理論學習、實踐訓練、頂崗實習”三個時段,每個時段累計一年。二是要求學生畢業證、技能證、素質拓展證三種證書。三是將學生的崗位實習切割為“崗前實習教育、技能考證崗位實習、適應性崗位實習、生產性崗位實習、就業性崗位實習”五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任務、有監控、有考核。學院根據合作企業的生產任務組織教學,企業根據學院教學需要安排實訓,教學過程逐步生產化,生產過程也融入了更多的教學元素。學院電子工程系一直積極探索“五段式頂崗實習”模式,該系負責人介紹,這種模式是指對頂崗實習采用“循環漸進、分段實施”的方法。“我們采用‘輪換崗位’、‘校企雙導師指導’、‘加強過程考核’等手段來保證實習效果,克服了傳統實習模式單一、考核方式簡單所造成的實習質量不理想的問題。”
“三三五”機制是對教學管理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是教改的成功嘗試。但要觸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必須了解企業對人才規格的真實需求,必須通曉生產一線各種崗位的技能需求,必須及時配合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要。火炬職院通過與企業合辦訂單培養班,有效實現了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協調、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相協調、培養目標與用人要求相協調。據學院包裝印刷系介紹,該系現已分別與中山中榮紙類制品印刷有限公司、中山松德包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創辦“訂單式”人才培養的“中榮班”“松德班”,從學生的選拔、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到科技研發、學生就業等,企業均全程參與,其人才培養定位和目標都根據企業的具體要求而制定。“將企業的實際生產環境、生產技術、企業文化、管理機制、人才考核機制等內容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才能真正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包印系印刷教研室負責人說,“我們希望培養能力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技術與管理人才,日后成為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有力‘助推器’。”據統計,包印系09級年級專業成績排名前30的學生中,訂單班的學生超過70%。
同時,學院以“三三五”組合機制為核心,根據生源質量不斷提高的新形勢,推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通過建設教師工作室,并以工作室為載體實施“導師制”,讓部分文化基礎較好的學生提前進入技術研發崗位。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適應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需要,學院還啟動了“深海探珠”計劃,鼓勵教師帶著任務進入到企業生產一線去探取專業建設和課程重構的“珍珠”,讓教材、課程及時反映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最新成果。
三、以生產性實訓校區為平臺,從財政投入向企業參股轉變,探索股份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職業教育新機制
學院與區屬工業開發總公司聯合共建占地200畝、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的第一生產性實訓校區,雙方根據學院專業建設需要選引對口企業,并將生產要素劃分成若干股,分別由工業開發總公司、學院、入駐企業選持股份,風險同擔,利益共享,創造了“多形式參股”建設實訓基地的新模式,成功利用企業價值近3億元的實訓資源,開創了一條不依靠財政投入解決學生實訓資源短缺問題的新路子,實現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共有20家企業入駐校區,年產值近5億元。在這一成功范例推動下,上市公司中炬高新主動與學院聯合籌建建筑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第二生產性實訓校區。
撇開校企合作的經濟效益不談,單從教育規律和市場原則交互作用的角度來審視,校企雙方正走向 “一體化發展”的道路。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堅持校企深度融合,學生工學交替,促進學院由單純的教學型轉向教學生產型,再到教學、生產、研發型,有力配合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助推區域經濟搶占發展制高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實現了‘五個一體化’,即生產、育人、研發一體化,人才資源開發一體化,‘輸血和換血’一體化(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學校為企業員工提供培訓),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一體化,校企經濟效益一體化。這五個‘一體化’彰顯了校企深度融合的特點,也是校企合作互相共贏、發展的范式。”
四、以“政府津貼”為驅動,從企業骨干精英向學院兼職教師轉變,實現校企人才資源共享共用
2010年4月,中山高新區管委會出臺了《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師政府津貼實施辦法》,并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鼓勵區內各大企業的骨干精英到學院擔任兼職教師,有效解決了兼職教師“聘請難”的問題,現有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的比例達到1:1。該辦法規定凡是中山高新區轄區內各企業的技術骨干和管理精英,到火炬職院兼職任教,均可申請從6000~20000元不等的政府獎勵津貼。
同時,學院與企業通過項目共同開發、技術聯合攻關、利益共同分享等深度合作方式,實現人才和技術資源互補。學院積極為企業“能工巧匠”提供學歷進修和職稱晉升服務,大力推進企業員工“換血”與“回爐”工程,優化企業人力資源結構。目前,學院通過“送教上門”“訂單培訓”等創新繼續教育模式,已為緯創資通(中山)有限公司、佳能(中山)設備有限公司、廣東明陽電氣集團公司等知名企業提供成人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項目。這種以“學院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繼續教育服務是企業在經濟轉型期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有效驅動人力資源優勢向人才資本強勢的轉化。學院發展創新型繼續教育服務,不但將校企合作推向縱深發展,為地區經濟轉型升級服務,更可以因此而創新辦學體制,內涵建設和外延發展齊頭并進,能夠提升辦學水平和自我造血能力。
五、以配合轉型升級和服務和美家園建設為宗旨,從內源驅動向外向拓展轉變,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輻射能力
為進一步發揮國家骨干院校的輻射作用,珠三角、重慶、江西、湖南、貴州等省市和地區八所高職院校以中山火炬職院為龍頭,結成職業教育聯盟,向集團化發展方向邁進。火炬職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顯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院校之間、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將日益頻繁和緊密。“五地八校各自的優勢、辦學特色和辦學模式是戰略合作的基礎和資源,”他說,“這將有助于建立一個高等職業教育的資源共享平臺,深化八校實質性合作,進一步促進不同地區學校、企業、行業的深度合作和資源互動。”
學院以實訓校區為平臺,以入駐企業為依托,支持教師組建了以新能源為代表的6個研發型教師工作室,在滿足學生實習實訓的同時,致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市場化,推進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教師工作室產生了70余項發明專利,20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壁掛式電動汽車充電器等新能源產品已正式投產。學院今年申報的工作室建設項目多達20余項,同時將根據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等情況有選擇性地重點建設7~10個工作室。
今年7月24日至26日,中山火炬職院組團考察了江西新余市的職業教育和新能源產業。該校新能源工作室負責人、中山普潤斯電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向新余市領導介紹了新能源工作室的系列專利技術和產品,其中壁掛式電動汽車充電站裝配、動力電池管理系統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他們表示,系列專利和產品與新余市正在推進的新能源產業完全吻合,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全市節能減排的瓶頸問題,希望學院能盡快細化壁掛式電動機車充電站、鋰電池儲能電站建設項目和實施方案,開展實質性合作。
為促進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的校際合作與對口支援工作,今年7月27日至30日,學院考察了貴州三穗縣的地方經濟、產業園區、職業教育等發展情況,并與三穗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校地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發揮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示范和輻射作用。校地雙方將通過整合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重點從科技研發、育人與人才培養、重大課題等三個方面展開戰略合作。
學院還積極與市光學學會、現代服務業協會、中國包裝行業協會、社區聯合辦學,走上了全方位合作辦學之路。合作辦學為學院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凸顯了高職院校緊密配合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服務宗旨和重要使命,為進一步融入中山市加強社會建設與創新社會管理的洪流,推進幸福和美中山的建設,學院與中山港社區聯合成立了“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中山港社區學院”,以此為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培訓、學歷提升、技能提高、文化素質培養等多項服務,共建和諧社區,共筑和美家園。據悉,中山火炬職院每年為中山高新區免費培養100名“居民大學生”,此舉是落實終身學習理念、建設學習型社會、推進全民修身行動的實招和新招。
經過七年的創新與探索,學院基本實現了“產教結合,校企一體”的合作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山火炬模式”,并逐步輻射到珠三角、重慶、江西、湖南、貴州等省市和地區。歷屆畢業生就業率都在99%以上,就業水平顯著提高,企業滿意度在90%以上。為中山培養了含繼續教育在內的6000余名高技能人才,其中高級技工占2/3以上,大部分在企業生產一線從事生產或技術管理工作,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2010年9月,學院在全國首屆高等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介紹(全國當時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共1215所,作經驗介紹的僅2所);2011年7月,新華社刊發《為了職業教育明天更燦爛》的通稿,綜述全國各地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就,學院占2/3篇幅;2011年7月,學院榮獲“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學院在緊密配合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積極服務幸福和美中山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實現自身發展方式的轉變,正由“教學生產型”向“教學生產研發型”轉變,并由此提升了學院的核心價值,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一是力爭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技能型人才資源“儲備庫”;二是力爭成為加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助推器”;三是力爭成為推動高職院校體制機制改革的先行者;四是力爭成為效益型、創業型高職院校的示范者。
編輯:鐘嘉妍
責編:朱俊
總編:樊向前
(注:本文編輯后與原文有所改動)